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医院新闻 >媒体关注 > 正文

【“中国名医”微信公众号】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崔永华:孩子抽动及早看医生
2024-11-06 10:52:32 来源:“中国名医”微信公众号 浏览次数:

导致抽动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判断抽动障碍的严重程度?

抽动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抽动障碍预后如何?

欲知答案,敬请关注中国网《中国名医》直播节目。

?点击观看,时长约60分钟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崔永华:孩子抽动及早看医生

每年的10月30日被定为“抽动障碍关爱日”,目的是为了唤起全社会对抽动障碍的关注,提高对抽动障碍的正确认识。

抽动障碍是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一种常见的、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据统计,我国抽动障碍患病率为2.5%,每一千个儿童里约有二十五个抽动障碍患者,目前约有一千多万的抽动障碍患儿,但仍有许多家长因为对抽动障碍的不了解而延误了孩子的诊疗,其中30~40%的抽动障碍会延续到成年。

早发现是治疗抽动障碍的关键,但很多抽动障碍并不好诊断,需要严格按照抽动症的每一类定义、分型标准,才能作出精准的判断。而抽动障碍的治疗则要依据患者个人需求进行量身定制,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式,其中家长在抽动障碍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抽动症状,鼓励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倾听他们的需求诉说,了解他们的感受,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和精神支持。

导致抽动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我们一般认为抽动障碍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或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假设孩子被诊断为抽动症,那么他的父亲和母亲有一半的可能性小时候也有过抽动症或相关疾病,所以从数据上可以看出遗传因素在抽动症的发病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如何判断抽动障碍的严重程度?

抽动障碍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有三种类型:

一、短暂性抽动障碍,现在也叫临时性抽动障碍。

二、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简称慢性抽动障碍。

三、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有的书上也叫做多发性抽动障碍,或者是Tourette综合征,以前也叫抽动秽语综合征,后来发现只有15%到60%的孩子可能有秽语,所以抽动秽语综合征这个词现在就很少用了。

三种类型的区别,简单来说,短暂性抽动障碍的病程在一年以内,就是12个月之内病就会好,如果超过了一年,就变成了第二类或第三类。

第二类和第三类的区别涉及到抽动症状的分类,抽动症状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两大类,比如孩子眨眼睛、耸鼻子都叫运动抽动,如果发出各种声音,甚至清嗓子、叹气声,就是喉咽部肌肉收缩的动作就叫发声,慢性抽动障碍的特征是在整个病程中只有运动抽动或只有发声抽动。

而第三类多发性抽动障碍的特征是在整个病程当中,既有运动抽动,也有发声抽动,但两类抽动症状未必每时每刻都同时存在。相同的是慢性抽动障碍和多发性抽动障碍的时间都在12个月以上,但其中第三类是最严重、最容易迁延的一类。

抽动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在整个抽动障碍的治疗体系里,常用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药物治疗,一类是非药物治疗。

一、药物治疗。我们现在的药物有很多种类,比如中成药,有时候也用于抽动症的治疗。西药里分很多种,用的最多的包括精神科的药,比较老的像氟哌啶醇、硫必利,比较新的像阿立哌、利培酮等。除了这些,还常用 Alpha 2肾上腺素能的药物,比如可乐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抗癫痫的药,如丙戊酸盐,托吡酯也用于抽动症的治疗,从中药到西药有很多选择。

二、非药物治疗。最常用的就是行为疗法,在抽动障碍的行为疗法里边有三种方法最常用,一种叫习惯逆转训练,简称HRT,另外一类叫综合行为干预,简称CBIT,还有一类叫暴露与反应预防,简称ERP,这就是抽动症最常用的三种行为治疗方法。那么这三种行为治疗方法有充分的循证医学的证据,所以很多指南把它列为抽动症的一线疗法。

在非药物治疗体系里,还有很多探索中的神经调控方法,比如用经颅磁刺激治疗、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甚至是一些手术治疗,像DBS治疗,这些都属于非药物疗法,但是这些都还在探索中,还不成熟,目前最成熟的、应用最多的就是行为疗法。

抽动障碍预后如何?

总体来说,抽动障碍的预后还是挺好的,有70%-80%的孩子在14岁以后基本上不用再用药了,基本上就好了。这里说的好的概念并不是说一动也不动,只有1/4的孩子可以一动也不动,一点都没有了,大多数孩子会有一点点残留症状,但是什么都不影响,我们也认为是好了,所以我们可以说70%-80%预后都挺好的。

抽动障碍孩子多数会在12 ~14岁以后,随着神经系统发育的完善,在我们积极治疗的前提下,多数孩子是能恢复好的,所以家长们不用过分担心。

名医简介

12.jpg

崔永华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副主任,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妇女儿童心理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精神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妇幼保健及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等。

荣誉成果: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20多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儿童精神障碍的全病程管理理念及医院-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同时重点研究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压力管理,多次参加重大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目前为国家应急救援队员。

北京市“十百千”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人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首都市民学习之星”、“中国人文医师”、“北京优秀青年医生”和第四届“国之名医”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首都特色项目、首都发展基金项目等1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编著作4部,参编著作20部。2012年作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项目《抽动障碍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获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2017年作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项目《抽动障碍临床治疗新技术》获北京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2018年作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项目《抽动障碍的疾病特征与优化诊疗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擅长领域:抽动障碍(抽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孤独症谱系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儿童期情绪障碍、品行障碍,以及学习困难、人际沟通、网络成瘾、科学育儿、情绪管理等。

上一篇: 【新华网客户端】新华健康|列入重点人群,如何预防儿童糖尿病?

下一篇: 【“北京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号】支原体感染又双叒叕高发!阿奇霉素不管用怎么办?

返回

顶部